为推进清廉财政建设走深走实,打造新时代清廉财政建设新高地,市财政局举行第二届清廉财政优秀实践案例现场展示活动,经过层层评选,一批案例获评优秀实践案例,并编制成《杭州财政系统清廉财政优秀实践案例汇编》。
为进一步展现财政清廉文化建设成果,发扬“清风财韵”优良作风,即日起推出《“清风财韵”优秀实践案例》系列报道,逐一展示优秀实践案例的新成果、新亮点,努力打造新时代清廉高地。
案例:杭州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监管处
打造行政裁决杭州样本,筑牢政采清廉防线
背景情况
政府采购行政裁决与廉政风险防控密不可分。采购主体的廉政风险是行政裁决需要审查和处理的核心问题;而行政裁决是防控政府采购领域廉政风险的重要“防火墙”和“监督哨”,裁决质量直接决定了能否有效识别、纠正并震慑相应风险。低效或不公的裁决非但无法化解廉政问题,反而会衍生次生风险、掩盖深层矛盾、损害制度权威。因此,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府采购长效机制,关键在于将廉政风险防控深度融入行政裁决建设之中, 通过提升行政裁决的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实现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纠偏与有效救济的全链条闭环。
特色做法
一、推行集中裁决,防范履职风险,以标准化、专业化裁决防治不当行为
从2024年开始,建立全市市区两级财政部门“统一受理、统一流程、统一审查、统一判定、统一尺度”的集中裁决机制,同步设立行政裁决管理服务中心进行实体化运作,有效解决“同案不同判”问题,刚性约束财政部门自由裁量权,提升裁决公正性和公信力。参与拟定《政府采购行政裁决工作规程》,明确5个环节33条操作细则,确保程序公正、过程规范。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对典型投诉、复议、处罚案件进行剖析,统一全市处理口径。推行全过程调解,在不涉及违法违规的前提下,通过解释、建议、辅导、劝解等方式引导当事人达成和解,对可以即时纠正的问题要求立刻整改,督促更正采购文件,有效避免风险发酵。
二、强化源头治理,防范主体风险,以清单化、案例化划清政商边界
制定《杭州市政府采购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协同省厅制定《浙江省政府采购禁止行为清单》,细化“违法设置供应商资格条件”等7类63项禁止行为,为采购单位“画底线、明红线”,并嵌入采购系统实时触发提醒。发布《杭州市预算单位政府采购活动内部控制事项指引》,规范需求编制、质疑答复等7大关键环节,压实采购单位履行防范廉政风险的主体责任。编制3批共20个典型案例,形成震慑和指导双重效果,其中“某单位设备采购项目投诉案”被纳入省司法厅典型案例。
三、探索数智赋能,排查潜在风险,以系统性、智能化提升穿透式监管能力
今年5月,全流程线上政府采购智能裁决平台试运行,实现从投诉发起到文书送达的全链条线上闭环管理,显著提升维权便利性。平台构建采购单位、采购人代表、供应商等多维画像,为裁决提供客观、全面的“背调信息”。创新实施“投诉信用”管理,平台自动标识近12个月内供应商投诉情况及关联案件信息,“真维权”还是“恶意投诉”一眼识别。平台深度整合“政策库与案例库”,汇聚政采法规文件逾百份,并基于争议焦点等要素划分各类裁决案例800余个,通过与在办案件智能匹配,提供辅助决策。
成效与启示
自2024年以来,杭州市行政裁决实现风险化解率、公信力“双高”。全市裁决案件的调解结案率超60%,大量矛盾在源头化解,大量风险在初始阶段消弭;行政裁决的公正性、准确性得到各方认可,累计处理案件465件,保持“零复议纠错、零行政诉讼”。杭州市通过制度筑基,压缩寻租空间,扎紧制度笼子,实现“不敢腐”;通过数智赋能,实现精准监控、高效识别,强化“不能腐”;通过源头治理,推动合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不想腐”。杭州市创新行政裁决机制,有效阻断在政府采购中以公权力谋个人之利的通道,为深化清廉财政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杭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