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是国内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1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四化叠加”趋势明显。随着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持续加深,银发浪潮势不可挡。如何让老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实现吃不愁、病不忧、乐有伴,这不是一道选答题,是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民生“必答题”。
从老年人的视角来看一座城市,他们的需求能否在这座城市中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满足,如何让“老有所养”在这座城市变得更有温度和质量,这是衡量城市治理水平的一个标准。“家庭照护者临时外出,家里失能老人怎么办?”“老年人术后康复去哪里?”“机构床位一床难求怎么办?”“如何解决困难老年人居家环境不安全的问题?”这些民生痛点、难点问题,正是财政政策的发力点和落脚点。
说说“电子津贴”那些事
今年春节前夕,家住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82岁高龄的王奶奶用市民卡上的“重阳分”购买了上门家政和助浴服务。王奶奶说:“儿女不在身边,自己腿脚也不方便。卡里的重阳分可以直接当钱花,每个月在手机上预约上门服务,还是蛮安心的!家边上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老年食堂,品种很多,价格也很便宜,打个电话送餐上门也蛮方便!”
目前,像王奶奶这样在杭州市民卡上开通养老服务专户并受益的老年人已有29.5万人。自2019年7月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消费电子津贴约3.12亿元,累计提供居家上门养老服务550万单,日均达万单以上。养老服务电子津贴以“重阳分”的形式发放至老年人本人社保卡养老服务专户,可用于基本生活照料、助餐、助浴、助医、管道疏通等53项服务。电子津贴制度主要依托“互联网+养老”系统平台,对服务对象、内容及过程实现全流程留痕监管,在全国率先实现服务监管与支付结算一体化。
自2019年7月起,杭州市财政已累计投入近千万元资金用于搭建和完善“互联网+养老”系统平台。该系统平台整合了各层级碎片化信息化建设项目,通过部门数据共享,可动态掌握杭州市老年人的年龄、户籍、健康状况等基础信息。同时,系统向区、县、街道各级开放,方便一站式办理各类涉老业务,主动为各项养老政策兑现提供便捷服务。
杭州财政的养老“答卷”
近年来,为积极应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市财政局聚焦养老服务这项民生工程,持续强化财政资金统筹整合,不断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养老保障领域投入,五年来市本级累计投入超过8亿元,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分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01 支持补助资金按需精准保障
针对现有政策“重供方、轻需方”以及供给侧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完善养老服务补助资金实施办法,精准聚焦失能、失智、高龄三类老年人群,将补助资金从“补供方”调整到“补需方”,实现按需精准保障。并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彻资金使用全过程。同时,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彻资金监管的全过程,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02支持打造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按照“重综合、强辐射”的功能定位,突出“床边、身边、周边”养老,2021年投入500余万元,持续优化15分钟就近就便“一站式”养老服务圈,有效解决老年人术后康复、家庭照护者休假或临时外出等照顾难题。
03支持推广家庭养老床位为特点的“类机构”模式
全市累计为700余名失能老年人建立家庭养老床位,依托智能设备和智慧平台,提供24小时生命体征监护和咨询、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套餐定制相结合的专业化机构照护服务,并与就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绿色通道,实现了养老机构床位“搬进家庭”。对于符合条件的建床老年人,可享受每人每月最高不超过600元补助。
04支持开展困难老年人适老化改造
适老化改造连续三年被列为市民生实事项目,市本级财政保障资金1914.3万元,已累计完成改造6381户,经省市区配套补助后平均每户改造标准达1万元以上,重点解决了老年人如厕洗澡、起居行走、康复护理等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有效提升了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便利性。
05 支持做强做优机构养老
除了居家养老的一系列支持举措外,财政资金在机构养老领域也不断发挥着引导和撬动作用。强化兜底保障的同时,不断激发公办养老机构活力,加大对社会办养老机构资金补助力度,拓展补助项目,提升补助标准,重点向护理型床位和收住失能失智老人倾斜。全市基本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供给、高端有市场”的养老机构发展格局,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机构养老需求。
在迈向共同富裕新征程上,杭州财政将继续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强化基本养老服务要素保障,不断支持完善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扎实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