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好“村·村抱团”三张地图,整合资源做强产业助增收;聚焦“村·民协同”三类协商,加强引导分类施策助增收;打造“村·企携手”三个平台,借智借力高效运作助增收——这是余杭区立足生态型乡镇,探索共富的新路径。
2021年,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作为排头兵、先行者,杭州市余杭区先试先行,探索在径山镇建设生态型共同富裕乡镇,整合引导撬动各级各类资金集中投入,按照“1+X”抱团发展模式,在全省率先成立“乡村新社区”,构建“乡村新社区”62项指标,发布《生态型乡村新社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实践“村·村抱团”“村·企携手”“村·民协同”等“3×N”共富机制,在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户增收等方面取得阶段新成效。
聚焦共同富裕 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农村
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余杭区精准把握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的内涵要求,聚焦区域内的薄弱山区,以径山镇为改革战场,规划了以径山村、小古城村、前溪村为核心村,辐射带动全镇15个村社的3个“乡村新社区”。同时,全力辅导径山镇在区委区政府推进西部富美实现共同富裕政策基础上,依托区、镇两级财政支持,落实《余杭区径山镇实施“3×N”共富行动 建设“共同富裕·乡村新社区”试点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引导、支持“乡村新社区”探索实践“村·村抱团”“村·企携手”“村·民协同”等“3×N”共富机制。
实践过程中,财政政策资金为“共同富裕·乡村新社区”建设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根据《关于完善大径山生态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余政办〔2020〕54号),径山镇作为西部生态保护镇,2021年度获得补助资金8000余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城乡卫生保洁、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道路建设以及五水共治等领域。同时,根据《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富村惠农”三年行动(2018—2020)的实施意见 》(区委〔2018〕18号)文件精神,径山镇获得的农业产业补助政策涉及稻麦种植、示范性家庭农场和示范性农民合作社以及农业园区提升、农业科技合作、种业发展等项目;根据《余杭区鼓励民宿(农家乐)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区农发〔2020〕21号),径山镇也享受农文旅融合发展政策补助奖励。径山镇自身也出台《径山镇乡创休闲产业(人才)奖励扶持意见》(余径政〔2020〕58号),支持民食民宿(农家乐)提档升级及民食发展,支持A级景区村庄创建、市场化运营及经营乡村旅游专业品牌单位。
聚焦生态补偿保障 绘好“村·村抱团”三张地图
余杭区深度支持探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财政理念,依托生态保护政策,为径山乡村新社区强化资源跨村整合,着力以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增收提供保障。
绘好全域串联、游客充分导流的旅游地图。
由核心村径山村牵头,联合民宿联盟,全面梳理5个成员村20余个精品点位和精品民宿,打造以千年径山文化为特色的禅意之旅、研学之游、文化之游等精品游线,加大游客引流导入力度,实现成员村资源、利益共享。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增长66.7%;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56万元,增长81.7%,径山村入选省、市“未来乡村”试点。
绘好内通外拓、供需充分对接的产业地图。
建立新社区农产品供给、需求“双对接”机制,线上线下组织开展民食民宿、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直播电商供需对接,积极促成农产品的区域“内循环”。2021年,径山乡村新社区民宿、农家乐经营收入2000余万元,增长35%;通过“茶仙子”直播间、巧娘工坊等线上线下销售农产品120余万元。
绘好资源统筹、信息充分共享的招商地图。
全面梳理可用土地、存量房屋等空间,农文旅融合总体定位,明确招商方向和准入门槛,以乡村新社区为单位统筹开展招商。先后与阿里公益、华立集团、浙江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浙大网新等开展合作洽谈,目前华立集团已在径山乡村新设区设立乡村振兴办公室,建立华立工会基地、绿色共享自然学校。
聚焦民生普惠保障 推动“村·民协同”三类协商
余杭区和径山镇依托人才、绿色农业、农业孵化器、农文旅、种业、土地流转等6大专项政策,推进“富村惠农”三年行动,为小古城乡村新社区持续丰富拓展“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工作法宝内涵,通过“樟树下议事”等民主协商载体,引导村民广泛参与协商共谋发展、共享成效提供保障。
以协商引导农户拓宽增收渠道。
积极引导农民经营思想和方法转变,系统梳理各成员村3000余户农户土地集中流转,由优质经营企业进行运营,让村民不仅每年得到固定收益,同时还可腾出精力通过举办民食民宿、及外出就业等方式增加收入途径。
以协商引领村级产业转型升级。
在发展村集体经济过程中,通过民主协商统一思想,确保环线绿道、茶山慢道等项目高效落地,环浙步道“零号桩”顺利落户。通过成立旅游公司实施全域旅游统一管理运营。2021年小古城乡村新社区景点门票收入达250余万元、同比增长212.5%;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71万元、增长33.6%。
以协商推动共富生态持续优化。
通过协商不断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调动村民参与共同富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乡村风貌提升,以优美环境吸引着高校毕业生、本地在外创业者和外来优秀青年加入,截至目前共有外来创业者开办民宿、文创产业5家,回村大学生30余名,为乡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重大产业保障 打造“村·企携手”三个平台
余杭区和径山镇依托产业融合升级,加强乡村产业创新财政投入。为前溪乡村新社区与优质企业建立战略发展联盟,充分借助企业的理念、人才、资金、客户等优势助力增收提供保障。
打造“村产企推”产品销售平台。
借助“不是居”“宇航梦园”等高端民食民宿、农业龙头企业提升“沐和前溪”农产品品牌附加值,积极构建村民原产、企业助销的“线下+线上”产品销售体系,线下在联盟企业设立乡村特色产品展销点,线上依托企业职工群、客户群以及网上销售平台等拓展销售渠道。2021年,前溪乡村新社区内生态米、土鸡蛋、菜籽油等特色农产品销售增加30%,新出品的2万斤优质前溪稻米,还未上市就以10元/斤的价格被订购一空。
打造“企引村留”游客体验平台。
与瑞溪生态园、长乐林场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梳理乡村新社区内闲置房产32处,与企业开展合作让闲置房变成民宿、餐饮及文创工作室,推动生态农业与教育研学、文化创意、休闲康养、现代民宿等农村现代服务业串联发展。2021年,周边企业为乡村新社区导入游客1000余批次、30000余人。
打造“企需村推”村民就业平台。
建立劳动力资源清单和企业需要清单,动态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培训需求,联合企业为村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近年来,不仅向周边企业提供青壮年劳动力,还针对企业需要熟悉民食民宿、作物种植、后期服务等以满足不同需求,培训、发动50岁以上年龄的劳动力400人,以及灵活用工的劳动力700人,着力拓宽村民就业渠道。
2022年,余杭区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搭建了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精细框架,制定了重点任务、突破性抓手、重大改革、典型案例“四张清单”,深入推进实施包括数字治理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文化引领强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医疗卫生普惠、就业保障提质、西部富美振兴、生态环境提升、未来城市建设、住有宜居改善在内的十大专项行动。未来,余杭区将打造更多具有自身特色的标志性成果,为全国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余杭样板”,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