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559/2022-0758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2-02-25
发布单位: 市财政局 统一编号:
有效性: 主题分类: 财政
索引号: 002489559/2022-0758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2-02-25
发布单位: 市财政局
有效性:
主题分类: 财政

杭州市财政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 2022-02-25 14:57 信息来源: 杭州市财政局 浏览次数:

2021年,市财政局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各项战略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并深入践行“大战略、大统筹、大财政、大财源、大绩效”工作理念,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贡献财政力量。杭州市财政管理工作第三次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

一、全力确保财政收支平稳运行。收入质量保持领先。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86.6亿元,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在省内11个地市和国内15个副省级城市中继续保持首位。支出结构持续优化。坚决落实“过紧日子”政策,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坚持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政策实施积极有为。坚决落实减负降本等税费优惠政策,健全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积极争取新增债券额度,重点支持机场快线等重大项目建设。

二、大力推进财政领域改革攻坚。优化市区财政体制。牵头研究优化完善财政体制方案,提请市政府印发《关于优化完善市区财政体制的通知》,进一步理顺市区间财政分配关系,积极推进市区分领域财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为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夯实财政基础。健全资源统筹机制。落实全市重大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筹集机制,加大存量与增量、上级补助和本级资金、政府债券及各类资产资源的统筹力度。推动组建千亿创新基金,强化社会资源撬动作用。建立全市党政机关公物仓,推动资产共享共用和优化配置。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助力我市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出台《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100条》,打造“数智政采信用之窗”,“政府采购”指标分别获营商环境国家评价、世行评价第三、第一。牵头推进历史遗留项目的竣工财务决算批复工作,市本级财政直接投资项目批复完成100%,圆满完成清零目标。有序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财政电子票据改革、四项非税收入划转税务征收等改革试点任务,取得良好成效。

三、聚力发挥财政支撑保障作用。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建设。对标我市新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重大战略部署,促进形成“全市一盘棋、推进共同富裕”的统筹联动机制。落实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支持政策。加大市对区县(市)财政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推进基本医保市级统筹,推动低保、低边、孤儿和困境儿童等认定补助标准的全市域统一,推动“扩中”“提低”。推进产业支持政策提质增效。整合专项资金推动制造业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5G、集成电路等产业加快发展及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修订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加快杭州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支持新零售、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助力开放型经济、总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改革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助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落实人才专项激励政策和保障机制,支持打造创新活力之城。保障民生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统筹财政资金保障10件民生实事,重点关注“一老一小”,推动民生实事办实办好。推进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三名工程”建设,支持杭师大、浙大城市学院跨越发展。推进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支持市老年病医院等建设,提升健康杭州品质。支持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和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助力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深入实施亚运城市行动计划,优化城市管理,推进亚运筹备工作。

四、着力提升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财政数字化改革推进有力。制定《杭州财政数字化改革方案》,加快推进“集中财力办大事辅助决策、财政数字驾驶舱、预算管理一体化、财政服务”四大系统建设。顺利上线预算管理一体化项目库、预算编制模块。创新打造财务“掌上报”、资产“掌上配”、票据“掌上办”、贷款“掌上担”、人大“掌上审”五大应用场景,创新做法获时任省长郑栅洁同志批示肯定。扩展财政“驾驶舱”预算管理、税收分析、预算三审、预警中心四大专题功能,全面提升财政整体智治水平。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出台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严格财政支出管理、事前绩效评估管理等制度办法,制定市级专项资金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指标体系,建立157套指标体系框架、6000余个核心指标,基本实现市级专项资金全覆盖。开展重大政策中期评估,推动政策完善,优化预算配置,完善财政管理闭环。坚决兜牢财政风险防范底线。加强社保基金管理。进一步理顺基金管理体制,加强基金运行能力分析和风险预警,防范社保基金运行风险。强化“三保”支出管理。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确保“三保”支出逐项足额编入预算。密切关注区、县(市)“三保”支出预算安排情况,做好风险研判和动态监测,确保保障到位。

五、落实落细管党治党责任。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第一时间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和“七一”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组织开展“十百十红”系列活动,实施党员项目领办、政策领讲、走访领跑“三领工程”,建立政策、资金、服务“三直达”模式,累计服务企业2000余家、向群众宣讲200余场超2万人次。高站位打造财政党建品牌。紧扣“聚能环”品牌创树主线,深入落实“民呼我为”主题活动,着力构建党建引领、业务支撑、系统联动、联盟聚力的财政服务保障新格局。省市区镇村五级财政党组织结对共建,率先开展“先锋领杭双报到”试点,成立“彩虹”党建服务联盟,组建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税务师“三师”公益服务队,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推动为企业、群众破难解难。市财政局获全省“建设清廉机关、创建模范机关”工作先进集体,“聚能环”品牌相关做法被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学习强国浙江平台等专题报道。高标准推进干部队伍建设。探索数字人事,构建数字化流程, 实行数字化考核,推进组织人事工作全周期管理;建设线上培训教育平台,实现练兵比武和日常学习数字化升级,技术赋能提升干部履职能力和综合素养。围绕“共同富裕”主题开展系列读书活动,承办省财政厅和市直机关“财悦读”现场会,在全市财政系统掀起“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高”热潮。

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及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我市财政运行仍将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2022年,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亚运会召开、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建设全面推进三件大事,同时,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激励、“三名”工程、民生实事、地铁等等重大项目建设都对财政支出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复杂严峻的“紧平衡”形势,市财政部门将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践行“大杭州、大统筹、大财政、大财源、大绩效”改革理念,聚焦“大杭州、大亚运、高质量、共富裕”,重塑完善四大体系,加快建设变革型财政组织,推动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聚焦大杭州,重塑完善市域一体的现代治理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机制。坚持“全市一盘棋、市域一体化”,进一步理顺市区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进一步增强重要领域、重大任务、重大项目的支撑保障力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加强转移支付规范管理,努力推动区域、城乡、群体、物资精神等均衡共富。二是进一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整合资金政策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支持“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三是进一步提升财政整体智治水平。加快预算业务管理一体化。探索打造杭州个性化应用,使预算、执行、采购、资产、核算、绩效、监督等核心业务紧密融合,深度贯通。加快财政服务场景系统化,丰富财政“驾驶舱”服务和治理内涵,加快完善数字化决策支持辅助系统,提升决策支撑效用。加快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构建事前评估、绩效目标、运行监控、评价管理、成果运用“五位一体”的全流程闭环信息化管理平台,切实提高绩效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

(二)聚焦大亚运,重塑完善财政资金分配投入体系。一是更加强化集中力量办大事。完善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推动年度预算与中长期规划统筹衔接,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发挥好财政资金激励作用,坚决保障亚运会等重大决策部署,切实提高财政资金投入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二是更加健全资金资产资源统筹机制。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强化收支统筹管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共同富裕主战场。完善公物仓建设,推进国有资产共享共用。三是更加完善预算科学安排机制。坚持“有增有减、优化结构、保障重点”,建立健全预算项目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和项目动态清理整合机制,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用。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强化财政金融联动,更多采用“拨改投”、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科技发展。

(三)聚焦高质量,重塑完善财政可持续运行体系。一是确保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可持续。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研判,强化重点行业企业监控分析,全市一盘做好组织收入工作。二是确保紧日子政策落实落细。进一步落实好厉行节约各项举措。继续严控一般性支出,以绩效为导向持续优化支出结构。三是确保各项重大政策落实到位。持续释放区划优化调整红利,落实好减负降本各项政策,完善各领域产业扶持政策,强化财政政策支持引导作用,助推优质企业成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聚焦共富裕,重塑完善财政支撑保障体系。一是强化系统布局。围绕财政部《支持浙江省探索创新打造财政推动共同富裕省域范例的实施方案》及我市争当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行动计划,紧密对接、积极争取省市政策支持和先行先试,做好系统谋划和布局。二是强化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市级统筹和市区(县、市)联动,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全周期全链条。围绕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需求,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完善民生领域政策,明确基本民生事项支出责任,优化直达资金长效机制,均衡可持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