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财税部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全年重点工作,立足新阶段,直面新问题,研究新举措,积极发挥财税职能作用,有力促进了杭州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全市财政总收入2558.4亿元,增长1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02.38亿元,同比增长13.2%,同口径增长16.7%,增幅高于全省6.9个百分点;在国内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排名第二,仅次于深圳,较上年提升两位;收入增幅排名第二。全市地税部门共组织收入1798.9亿元,同比增长11.6%,同口径增长22.7%。入库税收收入1041.6亿元,同比增长10.1%,同口径增长30.2%,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一、2016年财税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杭州财税大事、要事、喜事特别多,挑战、压力、困难特别多,收获、喜悦、感动特别多。全市各级财税部门经历了G20杭州峰会、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营改增全面实施、金税三期系统上线、纳税人满意度调查、电子税务局开发测试等一系列大事要事,全体财税干部发扬了“特别讲大局、特别能战斗、特别有方法、特别能吃苦”精神,凝心聚力,勇于担当,克难攻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圆满完成了峰会保障任务。一是做好财金渠道副手磋商保障工作。成立G20杭州峰会财金渠道副手磋商服务保障指挥部,选拔代表团联络官79名,志愿者219名,抽调干部100余人,连续67天无休,共迎送和服务保障代表团33个,参会代表184人,出色完成了筹备和服务保障工作。二是全力以赴做好峰会资金服务保障。积极创新思路开源节流。引导有关项目采用PPP形式开展,实行市场化运作;与知名企业洽谈赞助、捐赠事宜,实现合作共赢, 最大限度节约财政资金。构建制度体系规范经费管理。制定出台国际峰会采购、资金、公务支出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切实规范峰会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
(二)着力提升了组织收入能力。一是把握调控收入主动权。建立财政收入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分析财税形势、预判发展趋势,主动协调国税、地税、人行及各区县收入相关部门,合理把控月度收入节奏,及时分解国税、地税和各区、县(市)收入目标,确保了全年财政收入平稳、可持续增长。二是全面推进大数据风险管理。积极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全面实施大数据税收管理,风控办开展风险推送5次,推送疑似问题企业9860户,查补入库税款10.22亿元,同比增长15.56%。三是强化所得税专业化管理。进一步夯实和加强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管理,尤其加强拟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管理,入库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27.75亿元。四是完善土地增值税管理机制。加强土增税清算管理,开展土地增值税外包协审,初步建立项目化风险管理系统方案。五是深入实施“国地税合作”。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等有效工作机制,推动国地税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提升了协同管理、协同执法、协同服务能力与效率。联合打造全国首家“电子税务局”,实现系统上线测试运行。六是强化稽查威慑力。强化案件质量管理,大力推进业务规范建设,有效提升稽查案件查处质量,全年检查1597户纳税人,累计查补金额6.08亿元,其中查处大要案61件,查补金额2.04亿元。七是全面深化地税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工作作为地税工作的“主抓手”和“指挥棒”,加强指标动态监控,对重点工作、重点指标进行重点督办,2016年地税绩效年度考核位列全省第一。
(三)稳步推进了财政各项改革。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地方税收增量返还奖励政策,优化地方财政收入激励机制,完善城乡统筹激励奖补政策,调动基层发展积极性。是推进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设。出台《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实施意见》,推出杭州财税改革“三十四条”,从六大方面谋划“十三五”时期的财税体制改革总体任务、分步目标和具体改革举措。三是完善全口径预算体系。建立四本预算之间有机衔接和统筹联动安排的管理机制,有序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逐步提高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储备,增强跨年度预算平衡能力。四是健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制度。制定并公布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构建专项资金预算和执行情况的综合监管分析体系,推进管理清单信息化建设。做细做实项目库,推动项目库全周期滚动管理。五是加强公款竞争性存放。推动财政资金和行政事业单位公款竞争性存放,已完成市本级145家单位230个账户招标工作,涉及资金333.49亿元,单位招标率达到100%。开展5次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存放资金总额400亿元,资金综合收益8.49亿元。六是加强政府债务监管。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强化各级政府责任主体,严格财政归口管理,加强对债务规模控制、限额管理、债券分配、预算管理、统计分析和风险监控等各项管理工作,推进存量债务置换进度。七是深化“互联网+采购”建设。改进网上商城交易规则,优化电子批量集中采购方式,2016年网上大卖场吸纳电商30家、本地线下供应商84家,并实现采购全流程信息共享,监管部门、社会公众可及时监督跟踪采购交易。八是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加快库款余额监控,每月通报各城区库款管理情况,约谈排名落后的单位。狠抓预算执行管理,逐月通报预算执行进度,对进度偏慢的预算单位,采取定向函告方式,提高预算执行率。九是加强全程监督管理。将财政监督和绩效管理融入财政管理全过程,实施预算编制质量和绩效目标的重点评审,加强对重大财税制度执行、重点民生政策和重大专项开展监督检查和绩效管理,增强花钱的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十是大力推进预决算公开。扩大部门预算公开范围,细化功能科目和经济科目的编制,在2016年295个地级及以上市政府财政透明度排行榜中,杭州市名列第六。
(四)全力打赢了地税三大攻坚战。一是打赢营改增攻坚战。秉承“营改增,改的是税种,不改的是地税优质服务;降的是负担,不降的是纳税人满意度”的工作理念,通过“四个合作、七个到位”,实现营改增平稳实施。5月1日以后,采取“扩容、提速、疏导、分流”四个举措,确保了工作量高负荷运行下双代业务的平稳运行,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市代开发票137127张,代征增值税73964.5万元。二是打赢“金三”上线攻坚战。开展了六批次387万条的数据清理,编写了27.7万字的杭州版“金税三期”操作手册,举办纳税人培训196场,培训纳税人近6万人,发放宣传资料13余万份。通过每个过程节点的责任落实、严控质量,“金税三期”在杭州顺利上线,纳税人反响平稳,荣获省局集体二等功表彰。三是打赢满意度调查攻坚战。制定迎检工作方案和分片督导方案,建立了问题导向、持续整改、创新创优“三大机制”。2016年全国纳税人满意度调查结果,杭州市地方税务局以89.57分再次蝉联全国省会城市地税系统第一名。
(五)有效保障了民生事业发展。一是加大基本民生支出。2016年全市民生方面支出1084.4亿元,增长17.4%,民生支出占比超过75%,让更多发展成果普惠民生。坚持高标准办好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2016年市本级投入20.34亿元用于水环境治理、雾霾治理、交通改善、食品安全等十件实事,切实增强市民获得感。二是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深入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设立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完善生均经费保障机制,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支持杭师大、杭职院、西湖大学、浙大工程师学院等建设。推进文化惠民和文化场馆建设,完善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大学生见习训练、创业担保、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鼓励公益创投基金参与为老服务项目,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完善社会救济标准,我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744元提高至819元。支持申报国家级医养融合试点城市,深化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保障丁桥医院、杭州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二期等改扩建工程建设。四是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集中财力大力保障“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公交优先”等领域。支持快速路网建设,加快建成石祥路提升完善、紫之隧道、机场路改建等快速网络;深化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环境;深化西湖综保工程,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加快廉租房、公租房和城镇危旧房改造,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五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深化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改进涉农资金支出方式,扩大因素法分配试点,完善竞争性分配方式,推进专项资金整合,重点保障农产品质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态保护。实施地方财政收入和区域统筹发展激励奖补政策,充分调动各地积极性,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六)不断深化了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是加快PPP支持基金的设立和运作。制定出台《杭州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支持基金实施办法(试行)》,会同各区、县(市)财政及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和社会资本首期设立了100亿元规模的PPP支持基金。二是积极争取国开行棚改贷款授信。协助上城区、城东新城、钱江新城等争取棚改贷款授信,指导协助萧山区、余杭区争取棚改贷款授信。三是积极争取国开发展基金支持。有力保障了国际博览中心、轨道交通、千岛湖引水、杭黄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
(七)积极开展了减负惠企行动。一是做好“加法”合力助推创新活力之城建设。出台双创基地城市示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服务券和活动券管理办法、竞争性资金管理办法、创业品牌活动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在全国15个示范城市中率先建立小微企业统计监测制度。出台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新招引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品牌培育和信用体系建设,支持B2B外贸发展。二是做好“减法”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积极做好资源税改革,对全市10个不同资源品目进行了资源税费负担情况测算,采集72户企业近四年的税费情况进行调查、测算,合计减负约6000万元。严格落实企业所得税、水利建设基金、社会保险费、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税收和非税收入优惠政策,全年各项地税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减负达90亿元,减征社保基金23亿元。三是做好“乘法”整合提升产业基金运作。进一步加强对杭州市各类政府产业基金的统筹管理,拟定出台产业基金设立及运营方案、推动政府产业基金工作深入开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产业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组建基金法人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发起设立10亿元的杭州市工业投资基金,打造杭州市工业投资与转型升级的战略主平台。四是做好“除法”促进涉税事项提速增效。率先推行服务清单模式,列明5项财政、30项地税清单事项,每项服务事项均涉及设定依据、服务对象、申报材料、服务流程、办理地址等内容。开展专项服务,为54家企业解决资产重组、改组改制过程中存在的所得税重大政策问题。实施精准贴心服务,收集、分析纳税人关注的政策热点、难点问题,精准推送服务信息40万余条。加强纳税人学堂建设,全年全市16个纳税人实体学堂共组织开展培训辅导授课418次,培训辅导纳税人75192人次。
(八)深入推进了依法理财治税。一是建立三项依法治税配套制度。建立税收制度建设基层联系点制度,确立滨江税务分局等6个基层税务局为税收制度建设基层联系点。建立行政执法公示等三项试点制度,印发《杭州市财税局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试点工作方案》。建立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制定《杭州市财政(地税)局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二是提升解决法律问题能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请法律顾问团队,出台《杭州市财政地税法律顾问工作规则》, 2016年提供各类日常法律保障80多件(次),召开专题论证会26次,有效解决包括事前防范、事中法律风险控制和事后法律补救相关的全过程法律实际问题,助推法治财税建设。三是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与市国税局联合出台贯彻落实裁量权基准文件,统一国地税行政处罚裁量规则和基准。探索引入日常化执法督察理念和实践应用,2016年对全市3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申报扣缴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式执法督察,对局机关20件依申请信息公开、40件基层分局处罚案件进行案头执法督察,对税务稽查开展案中案头和实地相结合的执法督察。
(九)大力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一是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创新开设“党建讲堂”,12名班子成员和2名副巡视员带头到基层联系点讲党课,59名支部书记在“七一”前夕在本组织内集中讲党课。二是开展“查补短板”行动。深入开展查找“短板”专项工作,主动征求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意见,进企业进园区开展联系走访,在全系统共整理、查补、整改短板问题157个。三是开展岗位技能大比武活动。连续三年在财税系统开展大规模岗位技能比武活动,今年首次将全局141名正副处长纳入比武范围,实现岗位技能比武全覆盖。四是努力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个税英才”、信息化人才、会计领军人才、法律专业人才、财税兼职师资库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组建7个专题服务小组,为纳税人、财政预算单位提供精细化贴身服务。五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顺利选拔7名正处级、14名副处级领导干部,1名监事会主席,6名调研员、18名副调研员,1名同志被提拔为市管领导干部。六是深入推进以“实力、能力、勤廉”为主题的财税文化建设。强化党建带群建,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妇委会、俱乐部等群团作用,落实各项关心、关爱机制。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 •共筑财税梦”迎七一文艺汇演、“好家风好家训”、春节游园等系列财税主题文化活动,积极营造团结、温馨、和谐的财税文化。七是深化内部风险防控。制定《杭州市财政局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制定《杭州市财政局党委巡查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对局系统5家单位开展了集中巡查,守住“人安全”的底线。八是严格整治“四风”问题。连续第2年对三区四县(市)地税局和局属各单位贯彻八项规定、纠正“四风”问题情况实施专项督查。
2016年是收获满满的一年:连续8年被评为全市综合考评满意单位;被评为省峰会服务保障先进集体,91名干部被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20名干部被市委市政府通报表彰;纳税人满意度调查蝉联获得全国地税系统副省级城市第一名;荣获财政部六五普法先进集体;连续打赢“营改增”、“金三”上线攻坚战,获得时任省长李强,常务副省长袁家军高度肯定;2016年295个地级及以上市政府财政透明度排行榜杭州市名列第六;连续五年获得中国政府采购年度创新奖;《财税直通车》和《党旗颂》在全省财税系统庆祝建党95周年文艺调演中以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双双获得一等奖,4名同志入选全省“万名好党员”等一系列荣誉。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财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在新形势下,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财税干部的综合素质、危机应对能力、责任和担当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税源把控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预算的完整性、规范化不够,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作风建设和廉政风险防控亟待进一步加强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